永华配资: 控股股东被执行超39亿元, “刀剪第一股”张小泉债务“难剪” | 大鱼财经
永华配资:
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“张小泉”,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。近日,企查查披露信息显示,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张小泉集团”)及其关联公司因未履行法律义务,被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,执行标的金额高达31.3亿元。截至4月19日,张小泉集团累计被执行总金额已超过39亿元,且公司及张樟生等均被限制高消费。
业内观察,债务危机的根源来自张小泉背后实际控制人张国标、张樟生兄弟构建的“富春资本系”,富春控股近年来激进扩张,将大量资金投入物流、房地产等非主业领域,导致资金链断裂。从明末张氏家族创立,到2006年被张国标收购完成“去家族化”,再到如今可能因债务处置二次易主,张小泉危机折射出中国传统品牌在资本浪潮中的转型阵痛。
“小马拉大车”财务结构暴露经营风险,实控人竟成“老赖”
债务危机正在拖垮这家400年老字号企业。
近日,一则“张小泉集团及法人等被执行31.3亿”的消息冲上热搜,引发业界普遍关注。对此,张小泉股份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,张小泉集团是张小泉股份的控股股东,双方在财务、业务、人员等方面均是独立经营,上市公司目前的经营一切正常,被执行事项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。
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月,法定代表人为张樟生,注册资本约1681.7万人民币,由杭州富泉投资有限公司、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共同持股。然而,该集团目前却背负数十亿债务,这种“小马拉大车”的财务结构暴露了其经营治理的深层风险。
企查查数据显示,仅4月1日当天,张小泉集团即新增两宗被执行案件,上海静安区法院对其执行标的金额合计4723.68万元。截至4月19日,张小泉集团累计被执行总金额已高达39.46亿元,公司实际控制人张国标、张樟生和张新程因债务纠纷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,张国标还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,张国标和张樟生受到高消费限制。
永华配资:
对于控股股东、实控人债务危机的影响,张小泉方面在财报中提及:“因控股股东、实际控制人与其他债权人存在多起债务纠纷,如果控股股东、实际控制人不能妥善解决相关债务纠纷、资信情况继续恶化或引发其他诉讼,将可能导致张小泉集团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进一步被强制执行,公司届时可能面临控制权不稳定或变更的风险。”
更让人担忧的是,目前,张小泉集团持有的760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(占总股本的48.72%)也几乎全部处于质押或冻结状态。
4月2日晚,张小泉公告称,张小泉集团所持320万股上市公司股份,将于5月8日在阿里资产·司法平台上公开拍卖。此外,5月20日,张小泉集团所持有张小泉公司的2875.63万股股票将在京东司法拍卖平台上拍卖,起拍价为3.43亿元。截至发稿,京东拍卖已有2092人围观,尚无人报名。
压力之下,张小泉连续三年净利下滑。4月18日晚,张小泉(301055.SZ)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,报告期内,公司净利润约为2504.33万元,同比下降0.3%。根据过往数据观察,自2021年上市以来,张小泉净利已经多次出现下滑。以2023年为例,张小泉该年度净利润为2511.83万元,同比下滑39.48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张小泉公司的销售费用近年来一直在上涨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4年,公司销售费用为1.69亿元,同比增长了14.32%。在该项费用中,市场推广费约为7900万元,品牌宣传费约为727万元,两者占了销售费用的大半。
地产豪赌危及主业根基,400年老字号或面临易主
这一切债务危机的源头,其实均来自于控股股东富春控股激进的资本运作。
2018年,富春控股通过股权收购成为张小泉的实际控制人,开启“上市公司+产业资本”的扩张模式。数据表明,张小泉集团股权质押率长期维持在99.9%,融资所得资金主要流向了商业地产、智慧物流等非主业领域,而非专注于刀具研发这一核心业务。
2022年富春控股因对外投资失败需承担连带责任,直接引发多起债务纠纷。2023年又为关联企业融资提供股权质押担保,致使张小泉股份遭冻结。截至2025年3月,公司5笔融资业务逾期,涉及本金5.1亿元,对外担保未代偿金额更高达44.86亿元。
业内观察,这种跨界扩张,本质上更像是一场资本套利的游戏。富春控股将上市公司当作融资平台,利用股权质押获取低成本资金,投入高杠杆项目。然而,一旦房地产市场遇冷,物流园区回报未达预期,资金链断裂便成为必然。
2025年3月25日,杭州市富阳区法院一纸决定书,将富春控股集团推入预重整程序。法院认定该集团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”,指定了预重整临时管理人。有业内声音称,此举是为了分割风险,避免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至上市公司。
现实情况是,债务危机的负面效应正在逐步放大,使得这家百年老字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品牌价值也在急速贬值。
2022年的“拍蒜断刀”事件冲上热搜,消费者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导致刀身断裂后,客服“菜刀不能拍蒜”的回应及管理层“中国人切菜方式错误”的争议言论,彻底点燃公众怒火。2023年因组织员工刷单炒好评被罚25万元,市场监管部门随后抽检发现多款刀具“硬度不足”“锋利度不达标”。
同年,商务部首次将55个长期经营不善的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,对73个经营不佳、业绩下滑的品牌要求限期整改。其中,因“拍蒜门”深陷舆论风波的张小泉被列入“予以整改”名单。
这些负面事件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,经营数据方面显示,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仅1720万元,库存积压高达1.65亿元,现金流暴跌78.57%。
当前,这把400年历史的“中华剪刀”正站在命运十字路口。若富春控股通过预重整达成债务重组方案,张氏家族可能保留对张小泉的控制权,但法院同时强调“不排除控制权变动可能”。若重整失败,这家老字号品牌或将面临易主或资产拆分。
永华配资:
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