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军队文职是国家确立的新型职业体系,作为军队改革深化的重要成果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,其属于军队编制范畴。文职人员非现役军人、无军籍,而是在军队编制岗位依法履行职责的非服兵役人员,不参与前线作战,却可同等享受军人优先待遇。
与公务员、事业编类似,军队文职也是大众认可的“铁饭碗”,不仅职业发展稳定,还能享受完善的福利待遇。
当前,2026 年军队文职招考正火热开展。今年岗位招录有何变化?哪些专业毕业生更易成功上岸?接下来,随优志愿一同深入了解。
2026岗位招录情况1、总体岗位缩招,上岸竞争加剧
2026年军队文职整体招考岗位约1.8万个,招录总人数为22639人,与2025年相比,招录人数减少约1.2万人,降幅达35.2%。
经过前几年文职人员队伍的快速组建与补充,当前队伍规模已初步满足基础职能需求,招录重心也从单纯扩大数量转向优化人员结构,这一调整与中央军委“推动文职人员队伍高质量发展”的招考导向直接契合。此次岗位适度缩减,本质是通过筛选机制优化倒逼报考者质量提升,实现“优中选优”的招录目标。
展开剩余76%对报考者而言,2026年军队文职招录的竞争强度将明显加大,上岸难度也随之显著提高。
2、岗位分类细化,适配需求职能
本次招录中(这里仅分析不含先面试后笔试岗位,下同),约12707个岗位对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同时开放,占比极高。这一设置既保障了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储备,又能吸纳具备实践经验的社会人才,与“精准引才、科学用才”的培养理念高度契合。此外,纯社会人才岗位约2749个,为有工作经验的群体提供了专属报考通道,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吸纳范围。
岗位设置中,约有767个岗位明确要求具备服役经历,此类岗位多与军队内部运作、后勤保障等需熟悉军营体系的职能适配,实现岗位需求与人员背景的精准匹配。
11712个岗位仅限男性报考,其核心依据是岗位工作性质的客观需求,而非单纯性别倾向。部分岗位需高强度体力作业、长期户外/野外驻勤、频繁跨区域机动或复杂环境值守,男性在生理耐力、环境适应上更适配;同时避免女性在高强度岗位的生理压力,是兼顾效能与适配性的“因岗择人”。
而5814个要求双一流高校毕业的岗位,则精准呼应军队文职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招录导向。双一流高校在国防科技、信息技术、临床医学、军事工程等军队急需的重点学科领域,拥有更系统的课程体系、更优质的科研资源与更严格的培养标准,其毕业生在专业基础扎实度、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上更具优势。
3、招录地区分布,京苏粤排名前三
此次招录岗位数前三的地区分别为北京、广东和江苏:北京招录岗位最多,达4445个、共计 5733人;广东招录岗位1056个、共计1274人;江苏招录岗位1032个、共计1246人。
北京居首,核心源于其作为军队总部、各大机关及科研院所聚集地的战略地位,需承担指挥中枢与技术攻关的核心职能。广东、江苏则兼具经济强省与军事要地双重属性,两省分别位于南部战区、东部战区核心区域,分布有重要海军基地、空军基地及科研单位。同时,发达的经济能为文职人员提供更优的生活保障与社会环境,助力吸引并保留人才。
招录热门专业解析1.“信息化 + 智能化”成核心需求方向
计算机、软件工程、信息与通信工程三大专业合计岗位超6500个,占比超榜单半数,与军队智能化建设深度契合。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网络安全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,军队对智能指挥系统开发、军用网络攻防、战场数据处理等岗位的需求持续激增,三大专业成为支撑军事技术升级的核心力量。
2.“卫勤保障”筑牢战斗力基础
临床医学、护理学、内科学合计岗位近4000个,凸显官兵健康维护与伤病救治对军队维系战斗力的核心价值。强大的军事卫勤保障体系,需大量专业医学人才支撑。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,与冲锋陷阵的士兵同为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关键组成,共同保障军队作战与建设效能。
3. “硬科技”赋能装备现代化发展
电子科学与技术(涉雷达、芯片、电路)、控制科学与工程(涉无人机、自动化、制导技术)、机械工程(涉装备制造、维护),是高端武器装备研发、维护与操作的核心技术支撑。从单兵装备到大型作战平台,均需依托这些专业人才;随着无人机集群作战、智能装备研发等新质战斗力生成,装备维修、自动化控制、电子对抗等岗位持续成为刚需。
4.“法治化”引领军队治理现代化
法学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代表专业,在本次军队文职招录中占比仍保持较高水平,凸显军队 “依法治军、从严治军” 的现代化治理导向。军队需法律人才处理军民关系协调、合同纠纷处置、纪律审查执行及国际法适用等事务,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。
特别声明:本文为优志愿(youzy_cn)原创作品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,禁止转载和使用配资网股票配资门户,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。
发布于:上海市网眼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